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新乡市 > 卫辉市旅游

卫辉市文物古迹介绍

三塔沟村传统民居
  三塔沟古村建于清末民初,为徐家六世同居老宅,形成独立的自然村。该村独立一体、有着极强防御功能,四周是高高的寨墙。房屋全部由石头砌成,沿河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因村旁有三个天然石柱,好似铁塔,故名三塔沟村。……[详细]
小店河村民居
  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筑群,位于卫辉市城西北太行山东麓,距市区26公里处的狮豹头乡小店河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由阎氏第十世宗祖阎榜所建,有十几个深宅大院,格局保留尚好,但很多老宅子在自然损毁.……[详细]
卫辉徐氏家祠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等。生于卫辉城内曹营街四号寓室,乳名卫生,两岁时随家迁往开封,后又随母迁回卫辉贡院街居住,7岁丧父,家道败落,成年后在沁阳、太康、淮宁等县署做文书和家馆教师。  1879年,徐世昌结识袁世凯,受其资助,1882年北上应试中举,1886年中进士,1889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协助袁世凯创办北洋军,成为袁的得力助手。1990年受袁保举,被西太后召见,从此青云直上,历任商部左丞、兵部侍郎、军机大臣、政务大臣、民政部尚书、东三省总督、邮传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协理大臣等职。1914年受袁世凯之邀出任国务卿,1915年袁世凯推行帝制后,他预料到政局动荡的危险,即辞官回水竹村隐居。袁死后,北洋军阀0,各派间明争暗斗。1916年年底,徐世昌以北洋元老的资格应邀赴京,调解“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之间的权力之争,事后移居天津。19……[详细]
24、六度寺
六度寺
  六度寺位于汲县城西北20公公里太公泉乡六度寺村坛山。寺为唐开元初(714年)所建,宋、明重修。现仅存山门、中门、边房、正殿,保存尚完整。……[详细]
牧野古战场遗址
  牧野古战场遗址位于新乡北,淇县南之汲县境内,从新乡市北郊起,沿太行山和卫河走向,穿越县城,至淇县三道城墙处(即朝歌周围的夯土城墙)。史载,文王死后四年,武王出兵伐纣,并有许多小国和八百诸候自动前来会合,但没有立即前进,两年后(武王十一年),武王以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与南方各族武装大举伐纣。武王的队伍顺利前进,在距纣都朝歌西南的牧野誓师。纣王闻之亦发兵七十万(一说十七万)。双方大战于牧野一带。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纷纷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王走,反入登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0死。周武王斩纣王头,杀妲已。这场战争的胜利,商师阵上起义是主要原因,他们欢迎周武王来拯救自己,“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周立商灭,时为前1066年。……[详细]
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
  《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位于卫辉城北7.5公里比干墓祠。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刻立。原碑早已不存,宋元佑五年(1090年)九月重刻。高2.56米,宽1.36米,篆额“皇帝吊殷比干文”7字,碑文为孝文帝元宏撰文,无书丹者姓名,传为崔浩书。楷书,28行,行字46个。碑阴刻文4列,前3列从吊官82人题名,最后1列为宋吴所撰“碑记”,林舍书丹,楷书。记中说,此魏时所立《吊比干文碑》“久已为乡民毁去,赖民间偶存其遗刻”,“幸遇圣振,再获刊勒”。并对孝文帝来比干墓吊祭的时间作了孝释。孝文帝吊比干庙之事,据《魏书·高祖纪》为太和十八年十一月,车驾幸邺。十四日,经比干之墓,亲为吊文,橱碑而刊之。碑文字体方整,笔画瘦硬峻直,两端方而粗,犹如硬骨。杨守敬《学术迩言》评曰:“瘦削独出,险不可近”,为“北碑之杰作也”。故为书家所珍重。《金石录》、《金石萃编》等书均有著录。……[详细]
宋金战场遗址
  宋金战场遗址位于汲县城西北20公里太行山余脉苍峪山口,两旁山势陡峻,中间有面积约数十亩之“黑龙潭”。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曾住此处与太行义军会合,截击金兵。此为当时战场所在,后潭渐淤塞,今已建成塔岗水库。……[详细]
山彪镇墓地
  山彪镇墓地,战国,位于卫辉市唐庄镇山彪镇西北地。1985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约在3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埋藏着大量战国时期魏国墓葬,1928——1935年曾出土许多战国器物。1935年7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馆联合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大墓1座,小墓7座,1959年出版了《山彪镇与琉璃阁》发掘报告。大墓在墓区西北,小墓分布在大墓的东南两侧约100米处,墓的形制多为长方竖井,无墓道。大墓的墓底铺一层石块,上置木椁,椁周填石子,外层又填木炭,椁内放棺,棺内有尸骨及衣物出土青铜器1447件,其中有编钟两组,列鼎、 、壶、鉴、盘、匝、勺、铜镜、车马饰、匕和兵器等。尤以用红铜丝镶嵌的水路攻战图铜鉴最佳,驰名中外,为战国青铜器中佼佼者。器表面分了三层画像图案,292人以舟和鱼等图象,组成徒卒战、舟师战、短兵交手战、长枪大 战、仰攻战、云梯战和投石战、旗鼓相当的阵地战等画面,生动逼真,是东周战况的真实写照。……[详细]
孝文皇帝造九级浮图碑
  北魏“孝文皇帝造九级浮图碑”,全称为“比丘法雅与宗那邑等一千人为孝文皇帝造九级浮图碑”,原碑在河南汲县,该碑是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保护单位。该碑1918年被《河朔访古新录》作者顾直光发现,上部分文字多所磨灭,下部分有一半文字埋于土中所以保存较清晰。碑首为弧形,下刻一龛,龛下刻阴文篆书“孝文皇帝造九级一躯”,刻于北魏正始元年(504年)正月七日。碑分为上下两部分刻文,碑文为楷书,另刻有隋开皇五年《杨法贵移碑记》。碑阴杨氏诸人题名,书法精严,尤为茂密。《河朔访古新录》称为“比丘法稚与宗那邑一千人造九级浮图碑”,张彦生《善本碑贴录》称为“北魏一千人造九级浮图碑”,《汲县文物志》称为“孝文皇帝造九级浮图碑”。“文革”中,该碑被砸碎,荡然无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