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文物古迹介绍

长宁苦竹寺
  长宁县佛教苦竹寺,位于长宁县境西部10公里的三元乡紫竹山上,海拔572.2米。苦竹寺现有大殿、观音殿和东、西厢房、大雄宝殿等占地1340平方米的古建筑,能住100居士,可供1000善男信女豆花饭和佛事活动。寺内现有2名僧尼、6名居士负责日常事务,每年上苦竹寺朝山拜佛、许愿求签、盏灯了愿,问财运、盼安康的各界人士、各地信众上万人次。整个寺庙有面积约10亩,建筑1470平方米。  苦竹寺始建于公元十三世纪末的我国元朝成宗皇帝铁穆尔大德年间,以前叫龙泉寺。办过学堂,周洪漠在这里读过书。明朝永乐帝(1404年)到弘治帝(1505年)的100年间,有8人中进士,有一家三兄弟中解元而得名“三元”。清朝大火后,更名为苦竹寺。1950年,解放军剿灭土匪,进入太平盛世。1951年龙泉乡人民政府驻苦竹寺。1952年,苦竹寺僧尼拒绝还俗,死守苦竹寺,使苦竹寺得以保留至今。“文革”期间,苦竹寺僧尼信仰不变,所有信……[详细]
瑞峰崖墓群
  瑞峰崖墓群位于眉山市青神县岷江西岸的瑞峰镇黄角村丘陵地带,是一处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墓葬群。2006年5月,瑞峰崖墓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六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秦并巴蜀后,四川盆地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跃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稳定和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一批拥有大量土地和佃户的富裕庄园主,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民众的意识形态和丧葬制度开始转变,厚葬和家族葬风开始盛行。纵贯眉山的岷江,远在秦汉,就是四川的“黄金水道”,沿途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当时沿江的眉山人,不仅生在岷江边,死后也安息在岷江两岸,这就是岷江两岸面水背山的峭壁和山坡上分布着大量崖墓的原因所在。地处岷江古航道中游的瑞峰镇,原是青衣县治所,是古代进出川的水陆交通要道,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加上依山傍水的优美自然风景,极大地满足了墓主避凶就吉、福佑后人的心理,因此成为当时主要的墓葬区之一。这……[详细]
瓦切塔林
  瓦切塔林位于四川省红原县瓦切镇,此地是一丁字路口,北距黄河第一湾60公里,南距红原县城40公里,往东150公里可去松潘县的川主寺。瓦切塔林藏语意为“大帐篷”,这里有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瓦切塔林,塔林周围是一片连绵的经幡,甚为壮观。108座白塔整齐而庄严地伫立在一起,照亮人们寻佛求经的道路。经幡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图腾,它是在布、麻织品上 书写-,然后将其插在山巅、路口、河边等地,其意义为用自然之力来诵经,以保平安吉祥。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省红原县瓦切乡,此地是一丁字路口,北距黄河第一湾60公里,南距红原县城40公里。气候特点: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地貌呈现高山地貌和高平原地貌,为高山峡谷型草地。联系方式:0837-2662163官方网站:www.hongyuan.gov.cn(红原县政务网)门票信息:20元/人景点介绍:108座白塔整齐而庄严地伫立在一起,照亮人们寻佛求经的道路……[详细]
朱德故居纪念馆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朱德出生地、客家古镇、川北大木偶发源地——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于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修建,1982年8月1日落成开馆。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胡锦涛同志视察仪陇后,作出“一定要把朱德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的重要指示后,纪念馆进行了改扩建,并于2006年12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2016年纪念馆陈列改展,于12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红色精品线路之一。纪念馆占地面积27亩,建筑面积近5600平方米,展厅面积近4600平方米,分为三大展区:朱德生平事迹基本陈列、缅怀厅和互动体验区。整个展览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按照抓住人物特……[详细]
三星堆遗址
  四川广汉南兴镇北,古老的马牧河蜿蜒淌过,在三星堆村形成一月牙般弯道———月亮湾,河南岸是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与之相望,此即清《嘉庆汉州志》记载的“三星伴月堆”。这里就是古蜀先民生息繁衍之地———闻名中外的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广阔,是四川境内目前所知一处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但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研究却数十年持续不断。1929年的一个春天,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掏水沟时发现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浓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广泛关注。1933年,前华西大学美籍教授葛维汉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对三星堆进行发掘,其发掘成果得到当时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评价。由此拉开了对三星堆半个世纪的发掘研究历程。以后40、50、60年代,四川考古界持续不断地在三星堆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探赜……[详细]
大英高观寺
  大英高观寺,座落于大英县北通仙乡高山村境内之高观山上,与射洪县西南相邻。是大英县建庙历史最悠久,历朝历代最闻名,自然生态环境最优美,信奉区域最广泛,信众最多的古寺。相传高观寺始建于北宋时期,但据清初《蓬溪县志》记载,高观寺始有寺院应源于汉代时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蓬溪县志》记载:蓬溪有八景:高观有其二,一曰“高观鼓响,”二曰“佛岩夜灯。”据《清初康熙志》载:“县之东门外,高观山,夜至五更,鼓声大震”。“高观鼓响”因此而被誉为蓬溪县八景之一。高观境域历为妻县、巴兴、长江、蓬溪县治之西,大英县之北而非“东门外。”妻县县治在今三台县妻江镇,高观寺正处其“东门外,”直线距离仅十多公里。高观寺,大英及周边区域内的海拔最高点,夜深人静,音传甚远,十多公里外的妻县县治“东门外”可闻也并不神秘。妻县立于汉代,高观建寺也应在此时。高观寺建寺虽早,却屡遭兵燹数度被毁又数次重建。据考:北宋年间,寺院建筑殿堂有……[详细]
南部永安庙大殿
  永安庙,位于四川省南部县桐坪乡卫星村六组境内,占地约1200平方米。据留下的石碑记载,该庙始建于唐永徽二年(651年),距今1300多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当地族人进行过一次维护,是我县最为古老的建筑之一。传说北宋时宋徽宗为太子时游过此庙。2002年公布为南充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该庙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古名山僧占多”,永安庙却座落于一平旷处,周围群山环绕,一条小河呈玉带般绕过其左右。从楼房街(4组)、天井坝(5组)、枣子林(3组)等地出土了大量的瓦砾和陶瓷(其中有汉代陶瓷)、器具等来判断,在环永安庙一带,历史上曾有过相当的繁荣,永安庙的选址也正充分体现了永安庙的人文亲和力。永安庙为一座北向南的单间歇山式庙堂,三开间8.2米,进深6.2米,付阶长8.2米,宽2.8米。房盖脊饰由瑞兽及花草砖镶砌,脊中饰宝瓶,筒瓦覆盖,瓦挡及滴檐作云形及如意形。檐柱高4米,柱径5……[详细]
168、赛格寺
赛格寺
  赛格寺是全藏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觉囊派寺庙,位于县城东测。自从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对觉囊派实行改宗后各地寺庙逐渐消亡,唯有这里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十分兴盛,寺内有许多藏密气功等神秘宗教现象,该寺燃灯节酥油花会十分著名,是研究、旅游觉囊派藏传佛教的最佳去处。该寺距成都504km,距马尔康245km。    赛格寺院位于阿坝县城以东一公里成(都)阿(坝)公路南侧的哇尔玛乡铁穷村,是阿坝县和整个川西北藏区规模最大的觉囊派寺院。赛格寺的藏戏表演和燃灯节早已享誉四方。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世纪末)哇尔玛洞沟村赛桑家族的赛翁波和更尕云丹勒珠远涉西藏拜请觉囊派第五世祖师达饶那它为师,虚心修学觉囊佛法,并受到大师多次灌顶,学成返家后,遵照师傅嘱咐在阿坝广传佛法,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在哇尔玛乡洞沟村果尔洼创建了县内最早的觉囊派果尔洼寺;也称为赛桑寺或旧赛格寺。建寺后广招门徒弘扬佛法,到赛相曲……[详细]
中江寿宁寺
  寿宁寺位于四川省中江县城西侧,北靠葱笼陡峭的楼妙山,而监清澈明净的凯江河,与县城南北二塔争辉,同城东魁山相映。寺后楼妙山北有古迹“玉局洞”,寺前有中江八景之一的“楼妙飞韦”,吸引着拜佛参观的群众来此登高眺望。清代邑训导左凝登楼妙山有诗云:“寻常极目叹崔嵬,此曰登监实异哉。四面群峰呈画谱,一湾流水倒瑶台。燕随春风高低舞,风送松声远近来。看看烟霞从地起,不知身在彩云堆。”寥寥数语,色画出楼妙山秀丽风光。名字由来寿宁寺原名“圣寿寺”,建于隋朝皇泰二年(619年)。该寺现所在地原为楼妙山古刹旧址。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正果法师,青年时期出家于圣寿寺。法师圆寂以前曾说:“四川省中江县寿宁寺是我出家寺庙,希望能回去看一看。”后因事务繁忙,未能如愿,不幸于1987年11月20日在北京广济寺圆寂。同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致函中江县人民政府,希望能修复并开放正果法师的出家寺庙。但由于年代久远,原圣寿寺殿堂已严……[详细]
资中永庆寺
  永庆寺位于四川省资中县城东北隅重龙山上。地处成渝高速公路中段,距成都142公里,辟为宗教活动及游览场所。永庆寺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续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乾隆、嘉庆时多次培修。寺前有石牌坊,上为“重龙古迹”,两旁有联曰:“双鹤横江,缅仙吏遗踪,百尺楼头寻鹤架;重龙绕郭,踵名贤旧址,三台渡口望龙门。”牌坊背面上 书-“西蜀名刹”。两旁有联曰:“倚汉凌云,洵是西方法界;闻掬水,分明胜地曹溪。”牌坊后是“文命诞敷”牌楼,其后是永庆寺天王殿,殿后有重檐八角亭楼。传为宋代修的“来鹤亭”,亭后建有普陀殿。殿后有大旱不竭的“天池”。天池后是大雄宝殿,右侧有月池。典故万丈青山插太空,楼台妆点梵王宫。昂霄鸳岭徜徉处,如带珠江指顾中。这是明四川按察使杨舜原题的一首咏资中重龙山诗。诗中的梵王宫指的就是山顶古寺一一永庆寺。全诗虽只二十八字,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重龙山和永庆寺的胜景。历……[详细]
171、雄登寺
雄登寺
  雄登寺别名洋登寺。位于县城10公里处的茹布乡境内,海子山东南面,坐落在冷巴村后的山上,海拔4105米。“洋登”意为比原翁更寺(系白教寺庙)更山一层楼、更开阔的草原上修建的寺庙。后来由于汉语音译的关系,变成了“雄登寺”。雄登寺建立以前,这里以有两个寺庙殿堂,一个叫翁更打麻,一个叫翁更下麻,都是白教小寺庙。创寺人洛珍郎吉(原系白教徒)为求学深造,步行西藏,欲渴拜白教祖师噶玛巴,被其徒拒之门外,未能得见,转而求拜黄教大师宗咯巴为师,攻读经书八年,获得高深学识,回到稻城后,创立黄教,扩建雄登寺,为该寺第一代黄教活彿。时教盛兴旺僧众达730人。据考核:该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距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寺庙占地1100余亩。建寺伊始,有僧侣7人。建立了“密集金刚”为主要的内容“夏令按居仪规”和“三事仪规”教律修行制度,并按照经典进行讲经学法,开展佛事活动。光绪帝三十二年(1906)年,川滇……[详细]
172、牛仙寺
牛仙寺
  牛仙寺摩崖造像集中在白龙村四组的山岭间,范围南北长约150米,宽约100米,山崖高约20米。据夹江县八十年代文物古迹普查时统计,整个摩崖造像的佛像群落共计有254龛,刻像达3400余尊,其数量现在成为了夹江县境内造像龛数最多、佛像尊数最多的石雕刻佛像艺术群落。牛仙寺摩崖造像的总体造像规模比千佛岩小,造像的年代、场景、人物、内容基本与千佛岩相同。全部龛形以正方形、长方形平顶为主,个别为塔亭形。位于北面崖壁的造像与千佛岩差异的是多数人物造像略小些,另外使人注目的是许多龛框上刻有花边浮雕装饰,雕刻的线条流畅、显得十分优美。位于南面另一山崖的造像,较为宏观,有一窟当地人称呼为“大堂屋”的造像,凿刻在高约十多米的悬崖上,龛形略显长方形,高约2米多,宽约2米,深度约1。5米。雕刻的佛像排列有序、层次分明、大小均匀,里面三方密集,数不胜数。在旁边不远处有一塔亭形造像。其总高度达2。5米左右,涂有色彩,基……[详细]
巴中石窟
  巴中石窟(巴中市)巴中石窟造像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及特征。一是注重写实。除佛教特有的造像仪轨外,在一些菩萨、世俗人物等雕造中,匠师们以当时、当地现实社会中各种人物形象为依据进行雕造和彩绘,竟出现了护法天王足穿草鞋、诃利谛母纯为唐代妇女形象的情况。二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匠师们很注意通过造像五官的配合、人物的身姿手势等整体结构的雕造,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巴中石窟中的人物形象各具不同性格和神情,佛的庄严、菩萨的慈悲、弟子的善良,以及护法天王、力士的威武勇猛,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是龛楣精美,装饰性强。匠师们在造像中以人物的雕造为主,但又十分注重龛楣的雕刻、彩绘。设计了很多的屋形龛,雕了花草、动物、天神、化佛等图案。加强了装饰性,并配合主体雕像,对佛教题材内容的表达起到了辅助作用。同时,以绿、红、白、蓝、土红等色进行彩绘,使龛楣有清新的感觉、磅礴的气势。巴中石窟艺术,多为唐代时期的作品,它是我国……[详细]
半月山大佛
  半月山大佛又称资阳大佛,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碑记镇,是一座在山崖石壁上雕刻的佛像。大佛高22.24米,宽11.2米,刻成年代有多种说法,一为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一为唐贞元九年(793年)。大佛目前被四川省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半月山大佛,因坐落于山形似下弦月的半月山而得名。它位于资阳市雁江区碑记镇,是全省第三大坐佛,据说在世界上排第22位。碑记镇,地处雁江区南大门与资中交界处,距城区20余公里。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途经镇域,交通方便。半月山大佛属摩崖造像,即在山崖石壁上雕造的佛像。其为弥勒佛倚坐像,属净土宗造像。大佛端坐于长方形石龛中,坐南朝北,身高22.24米,胸宽11.2米,结构雄浑古朴,气魄宏大,一望而令人产生敬畏之心。而佛像面部丰润,双耳垂肩,表情安祥恬静,目光平和下视,好象在关切地注视着礼拜者,又使人觉得可亲可敬。龛左侧上部有壁刻,“贞元九年八月十五日”九字较显,余字……[详细]
175、昭觉寺
昭觉寺
  昭觉寺位于北门外青龙场,素有川西“第一丛林”之称。自贞观年间建寺以来,高僧辈出,清朝康熙年间,由破山和尚重建。东南亚地区和日本佛教徒大多把该寺视为祖庭。与成都动物园相邻的昭觉寺,香火鼎盛,创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初名“建元寺”,唐宣宗时赐名“昭觉”,素有川西“第一禅林”之称。在昭觉寺中,藏有一尊近代的“千手观音”木雕像,整齐举起的手如同密集的灌木伸向神秘的空间,观世音的头像层层叠叠地藏在其中。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八角亭、天王殿、先觉堂、圆觉堂、御书楼、观音阁、涅槃堂、藏经楼和圆悟禅师墓园等,是西南地区规模最为宏大、壮观的寺院之一。昭觉寺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也作出过突出贡献。至今,日本和东南亚一带的许多佛教寺庙还把昭觉寺视为祖庭。著名高僧圆悟禅师所写的《碧岩录》、《圆悟心要》被列入日本的大正藏。他所著《茶禅一味》传入日本300余年,至今还被日本茶道界奉为至宝。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