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墓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墓篇

柯棣华墓
  柯棣华墓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1982年7月23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柯棣华(1910年一1942年)是印度医生,1935年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曾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1942年7月7日,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2月9日晨因癫痫在河北省唐县葛公村病故,时年32岁。为了纪念这位印度友人,当地军民将柯棣华的灵枢安葬在唐县南关的晋察冀烈士陵园内。195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柯棣华与白求恩的灵枢迁入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并列安葬于喷水池西侧。1970年6月,又将柯棣华墓迁至喷水池东侧,与白求恩墓相对应。1971年,在墓地两侧修建…[详细]
军寨趾村墓群
  军寨趾村墓群位于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北。西距大海约5公里,东紧靠206国道,西临大莱龙铁路约2.4公里,其北约1公里处苏郭河由东南向西北流过。墓区东西约800米,南北约600米,总面积约48万平方米。现墓区中有大冢一处,残存封土高约为2.5米,底部直径约为11米。据调查村民,原墓冢直径约50米,后整地取土,墓土大部分被挖走。该墓近年屡遭盗掘,缴获-墓中遗物有青铜车马器小构件碎片。从墓葬与随葬品情况分析,此墓应为汉代墓葬。过去此地周围也时有古墓葬出土,以土坑竖穴墓与砖室墓为主。其东部紧临后苏汉代遗址,西北约2.5公里是碾头村汉代墓群。此墓群的发现对研究胶东地区汉代丧葬习俗及当时的社会状况等具…[详细]
徐水刘伶墓
  刘伶墓位于徐水县城西10公里,遂城村西200米,张华村南300米处,墓南50米为徐(水)大(王店)公路。相传刘伶与张华相友善,不远千里来张华村访友,卒于此。此墓与张华墓相望。现存刘伶墓坐北朝南,封土直径长约3米,高1米。据县志记载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安肃县令谢昌言所重修,并建有酒德亭。酒德亭早年被毁,今碑记尚存,碑为大青石质地,高103厘米,宽68厘米,厚19.5厘米。碑座长83厘米,宽56厘米,厚25厘米。碑首线刻二龙戏珠纹饰,正中楷书“万古流芳”,碑阳楷书“重修刘伯伦墓重修酒德亭碑记”,碑文底下线刻睡莲花瓣。碑阴上首线刻云朵纹饰,正中楷书“碑阴题名”四字。镌刻捐资者姓氏。1952…[详细]
浙南石棚墓群
  浙南石棚墓群分布于浙江省瑞安市篁社镇棋盘山、平阳县钱仓龙头山和苍南县钱库镇桐桥等地,属于商周(公元前1700-公元前256年)时代墓葬。墓群中已确定的有13处。主要有两类墓葬,一类是四角或四面各立一米高的支石,上盖长数米、宽0.5米左右的巨型整石,有较大的地面空间;另一类是在大盖石下反垫支若干小石,十分低矮,几乎无地面空间。随葬品有印纹硬陶罐、豆、鼎、纺轮,原始黑瓷尊、豆,原始青瓷、碟、碗、豆、鼎,凿、短剑、小编钟等。此类墓葬中都出有各种礼器。浙南石棚墓群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南方地区唯一的石棚分布区,是世界巨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商周时期中国沿海地区社会性质、经济状况、对外交流和文化面貌提供…[详细]
白求恩墓
  白求恩墓,位于石家庄市中山路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西侧,花岗石墓基,白求恩墓顶为半圆型,白求恩墓前有汉白玉墓碑,上刻“白求恩大夫之墓”,两侧长廊有白求恩革命活动照片。白求恩墓前广场有白求恩全身塑像。白求恩简介诺尔曼·白求恩(HenryNormanBethune,1890-1939年)是加拿大0员,世界著名胸外科专家,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受加拿大和美国0的派遣,于1938年3-4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提任军区卫生顾问,1939年冬在抗日前线涞源摩天岭抢救伤员时,手指感染中毒医治无效,于同年11月12日晨逝世于唐县黄石口村,17日安葬于唐县县城南关晋察冀烈士陵园,1953年迁葬华北军区烈士…[详细]
冼夫人六代孙夫妇墓
  冼夫人六代孙夫妇墓位于电白县霞洞镇上坡田村狮子岭南坡。坐北向南,面积约110平方米。1984年清理。墓为长方形砖室,长5.15、宽4.1米、墓向150°。墓分前后两室,前室呈横长方形,比后室低14厘米,底砖铺人字形。后室近方形,隔成左右两个棺室,每棺室中间在底砖上,各砌有三层砖高的长方形棺床。墓壁上都砌有壁龛。龛的形状有作梯形的,有作叠涩式的和凸字形的。宽20—30厘米,高30—52厘米。此墓早期多次被盗,出土器物有:青瓷罐1、青瓷碗9、铜镜1、铜饰1、金钗1、铁棺环3件及墓志1方。墓志贴后壁竖放因磨损较多,墓主人的姓名及出生年月不详。只知是冯子游之子夫妇合葬。子游之子即是冼夫人的第六代孙,曾…[详细]
朱昌祚家族墓
  朱昌祚家族墓位于高唐县梁村镇朱楼村西南约2公里处,年代为清。2013年,朱昌祚家族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当地农民种地除碱,不断把田间地表面碱土往墓地堆积,至使该墓地逐渐形成高80cm的台地,现墓地(即台地)东西长75m,南北宽38m。墓地共有墓冢九座,依次是:1号朱仲卿墓,2号朱美先墓,3号朱弘祚墓,4号朱昌祚墓,5号朱朱先墓,6号朱东朴墓,7号朱德祚墓,8号朱锡祚墓,9号朱茂祚墓。朱昌祚二世祖朱仲卿是明朝时期从山东青州府迁到高唐县朱楼村,到朱昌祚已是第四代。朱昌祚,字云门,生于1628年前后,自幼天资聪颖。清兵第一次入关至高唐,将他掠走,编入汉军镶白旗,因…[详细]
耒阳杜甫墓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穷困潦倒,大历五年(770年)为避兵乱投郴州舅父崔玮,来到耒阳。《旧唐书杜甫传》和《新唐书杜甫传》均载:甫客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归,令尝馈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卒。葬耒阳。37年后韩愈迁谪过耒,吊杜甫,留下了“今春偶客耒阳路,凄惨去寻江上墓”的诗句。杜甫墓在省重点中学耒阳市一中校内。墓封土为圆形,径5米。基砌麻石,高50厘米,上堆封土,通高1.5米,正面麻石镌刻有:“唐工部杜公之墓”。上款署“景定癸亥夏孟”(南宋理宗景定四年四月,1263年4月),下署“县令王禾立石”。墓前立有1940年薛岳撰《重修杜公墓》碑。墓后有古石碑座,惜碑已失其所在。…[详细]
封氏墓群
  封氏墓群,又名封家坟,俗称“十八乱冢”,它位于景县前村乡后屯村北一带。现墓群保存有封土的尚有15座,最大者高约7米,墓群占地面积2000余亩。景县封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门望族之一,极盛时期在北魏,上可追溯至后汉及魏晋,下延续到北齐、隋和唐。据《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新唐书》宰相系表和《景县志》记载,见于史传的,有官位者就有六七十人之多。南北朝时期讲门阀,景县的封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之一,其官位之高,人数之多,在当时也是少有的。1948年当地群众挖开4座,取出许多随葬品,还有5合墓志和1方墓志盖,其中人物有封魔奴、封延之及妻崔氏、封之绘及其妻王氏。封氏墓群所出文物,是北魏、北齐…[详细]
上朱垟王德墓
  王德墓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上朱垟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墓丘圈椅式,前残存石虎,内伴葬其孙王名世。王德(1517-1558),字汝修,号东华,永昌堡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东昌府推官。二十九年(1550),出任广东按察使佥事,后因病回乡。三十一年(1552),与叔父王沛聚义兵千人备战抗倭。三十七年(1558)四月,倭寇大掠温州。六日,王沛在瑞安梅头被倭寇杀害,次日王德与倭寇激战,斩获数人。二十日,府城告急,王德率部驰救,至龙湾金岙遇伏阵亡。追赠太仆寺少卿,于康乐坊建愍忠祠以为纪念。王名世(1579-?),字时可,号翼宇。以武艺超群,举武解元、武会元,万历二十五年(1597)武状元…[详细]
永城陈胜墓
  介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位于永城市东北芒砀山主峰西南麓。现存墓冢高5米,周长约50米。周围筑有青石围墙,高顶,下有须弥座,正中镌刻郭沫若书“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陈胜字涉,阳城人,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戌渔阳,与阳夏人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旗。在陈县(今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声势浩大,震憾暴秦。起义失败后,被车夫庄贾杀害,部将吕臣又斩庄贾,迁葬陈胜于芒砀山。西汉以陈胜首倡反秦之功,高祖时为涉置守冢30家,免其赋税杂役,以守护墓地,东汉后渐废。1975年,国家拨专款整修,辟地4000平方米,砌石围墓,载松植柏,置人守冢,为…[详细]
史可法衣冠墓
   史可法衣冠墓位于三十铺镇枣树乡史词村鼓路塘。明崇须十年七月至十二年夏(1637一1639),史可法任右金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湖广、江西邻近诸州、县,驻节六安州,与当时世居六安东乡的史姓有交往,追溯先祖原是同根,遂将可法分支归入六安史姓族谱系。史可法壮烈殉国后,史姓将其所遗帽、靴葬此,并在史氏宗词东宅建立“忠烈词”。  史可法(公元1602-1645年),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是明末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637-1639年(明崇祯十年七月至十二年夏),史可法任右金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湖广、江西邻近诸…[详细]
九连墩墓群
  九连墩墓群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与兴隆镇乌金村以西,地处一条南北走向的低岗上,共有九个封土堆,当地俗称“九连墩”。1957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与雕龙碑遗址一同被发现。墓群南北向排列,最大冢俗称鹰子包,为九连墩之首。地处土岗最南端,冢直径45米,封土高4.5米。其余8个冢直径在35米左右,封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封土皆为白膏泥,并有夯打迹象。墓群的时代为战国中晚期。2002年对墓群最南端的一号墩2座楚墓及其附葬车马坑进行了发掘。出有青铜礼器、乐器(编钟、鼓、笙、瑟)、兵器、车马器、陶器、玉器及生活用品(人擎灯)等。1号车马坑长52米,宽12米,是已发现的楚墓中最大的实物陪葬车马坑。坑内…[详细]
张梦庚烈士墓
  张梦庚烈士墓位于冠县梁堂乡张里村,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梦庚(1909~1926),字效白。15岁离乡到北平大同中学读书,曾任校学生会主席。在校期间,不满军阀统治。孙中山到北平时,他亲聆了这位革命先行者的讲演,并常与革命先驱李大钊等人接触,产生了革命思想,遂于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春,八国公使干涉中国内政,他愤而上 书-痛斥。3月18日,北平各校学生4000余人赴段祺瑞“执政府”-,他走在最前列。段祺瑞令卫队开-,他身中3弹,与刘和珍等37人一起当场牺牲,年仅17岁。史称“三·一八”烈士。鲁迅先生曾作杂文《纪念刘和珍君》,专记此事。后国民…[详细]
巴蔓子墓
  巴蔓子墓俗称“将军坟”,坐落在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渝海大厦下方(上海一百旁的家具店负一楼)。墓地为拱形石洞,墓长4.78米,宽5.2米,高2.6米,面积约20平方米。墓由石条砌成六角形,顶为圆形,以三合灰封砌。墓前有石砌仿木结构歇山式房盖,正面嵌青峡石碑,现存墓碑为辛亥革命元老但懋辛题,曰“东周巴将军蔓子之墓”。墓室及墓碑等风化现象严重。隐约能看出墓呈六边形,全部石封。正中墓碑上篆书东周巴将军蔓子墓,上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一年二月吉旦,下款荣县但懋辛题。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时期,有本《蜀中名胜记》上这样描述墓室所在的七星岗:“郡学后莲花坝,有石磷石虎,相传为巴王冢。”后来发现了一些随葬物品,证明埋葬的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