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墓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墓篇

夏思痛墓
  夏思痛墓年代:民国地址:桃江县武潭镇新铺子村龙家湾组。辛亥革命人物夏思痛墓,位于桃江县武潭镇东流村龙家湾,距武潭镇2公里。于1924年从汉口将墓移至桃江武潭,并与其侄儿同葬,系尸骨墓,高台突起,条石垒砌冢座,冢座高1.5米,前竖青石墓碑一块。碑高1.68米,宽0.73米,厚0.12米,直铸“夏思痛老人之墓”,旁镌“二十四年一月于佑任题”字迹硕大,楷书阳刻,字旁饰龙凤绕柱纹,周边饰卷草花纹,刻工精致,线条流畅。1984年,桃江县人民政府颁文将夏思痛墓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〇〇四年十一月益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沿革1.夏思痛墓于1924年从汉口移至桃江武潭,并与其侄儿同葬。…[详细]
古蔺清代墓葬群
  古蔺清代墓葬群(古蔺县)1.白家山罗氏墓地保护范围:墓地占地范围东南外延50米,西南外延30米至李贤英住宅,西北外延30米至罗应其住宅,东北外延50米。2.观文柚子土贞节牌坊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向东外延200米至马庆培住宅,向南外延150米至牛场山脚十字路,向西外延20米至长槽坳口,向北外延100米至陈齐德住宅前公路。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50米,占地面积约5.5公顷。建设控制地带:东以保护范围外延250米至蚂蟥湾为界,南以保护范围外延150米至牛场山脚十字路为界,西以保护范围外延100米至鱼塘湾,北以保护范围外延100米至银盆山山腰公路为界。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50米,占地面积约8.75…[详细]
周自齐墓
  周自齐(1869年11月17日-1923年10月21日),字子廙,山东单县人,早年入北京同文馆学习,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2年4月,任代理内阁总理兼教育总长,6月2日至11日,还曾代理了10天的民国大总统职务,参与创办清华大学。1923年10月21日病逝,葬于京西门头沟城子村西的九龙山山坡上。周自齐墓坐西朝东,背靠横亘的九龙山,前望滔滔的永定河,左右山势舒缓而秀美。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整个墓地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150多米,已被铁丝网围住。墓区内松柏成林,枝叶苍翠。墓依山势逐渐升高,最前方是一座气派的四柱三间青石牌坊,中门上额写有楷书“周氏墓道”,左为“安宅”,右为“佳城”,署名…[详细]
山普拉古墓群
  山普拉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城西南14公里的戈壁台地上,该墓的年代为战国至三国之间,公元前217至283年。墓葬分东、西两部分,分布在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1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墓群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二是菜刀形棚架式墓。前者为单人葬与合葬,后者为多人丛葬。己发掘墓葬38座,马坑2座。出土文物丰富,除大量生活用具外,精美的丝织品、汉代铜镜和带有异域风格图案的毛织品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国家文物局)…[详细]
谭嗣同墓
  谭嗣同墓位于浏阳河中游南区的牛石乡(现为浏阳市荷花办事处)翟水村(现改名谭嗣同村)石山下,海拔300米。墓地距浏阳市区8公里,南距云桥约1.5公里,距荷花办事处3.6公里,西300米有浏醴铁路。地处翟水之阴,从公路南折入有简易路直抵墓山下,墓地四面开阔,农田小溪纵横交错,翟水河由东向西缓缓从墓山下流过,左右群山环抱,若众星之拱北斗,松柏苍翠。谭嗣同墓地处浏阳中部山地丘陵地区,前有翟水河自东向西缓缓从墓山下流过,前与野猫峡、七鸦尖等山峰对峙,群山环抱,松柏苍翠。流水潺潺,显得端庄肃穆。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光照较多,山地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6.7°…[详细]
刘垓刘氏家族墓
  刘垓刘氏家族墓位于鄄城县彭楼镇明。年代为。 2013年,刘垓刘氏家族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忠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彭楼镇刘垓村西五百米处,为明弘治年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忠之墓。墓地现有碑刻二十四座,石兽两对,石翁促埋于地下正在发掘,山门按原貌已经修复。刘忠,字摅诚,濮州(现鄄城县彭楼镇刘垓村)人。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任广西道御史,后任职台州,为人正直磊落,为政宽严适度,政绩卓著,人皆悦服。当地人归纳他的政绩达18条之多,朝廷以其有功升任山西右参政。时值当地连年灾荒,有些青壮年聚众山中抢掠,省臣商议发兵进剿,刘忠争辩说:“这些人是近于饥饿,可以安抚,使…[详细]
商洛崖墓群
  商洛崖墓群在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地区,东起丹凤丹江河谷,西至柞水乾佑河两岸约百余公里范围内的高崖上,密布着数千个如燕子窝一样的山洞。数百年来,关于这些山洞的由来众说纷纭,当地相传称之为“躲反洞”、“跑匪洞”、“藏兵洞”。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考古人员进入洞穴后惊奇地发现,洞内厅、卧、灶、井、池和厕所等一应俱全,有的还饰有壁画……这些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神秘山洞到底是做什么的?“跑匪洞”实为古代崖墓群1月5日,记者来到商州区杨峪河镇老虎崖。这是一面目测近百米高的砂石山崖,中部凿有数层洞窟,常人极难攀爬。所幸在靠近山脊缓坡的一侧,当地人用钢管焊接了一条半悬空的栈道,记者得以进入山崖最靠边的一处山洞。…[详细]
纽格莱奇墓
  纽格莱奇墓位于爱尔兰东北部的米斯郡,是博因河河曲地区的一座通道式坟墓。这是爱尔兰最为著名的史前坟墓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博因河河曲考古遗址的一部分。纽格莱奇墓被认为大约建造于新石器时代的公元前3200年左右,是由一群在博因河谷从事农业耕作的人类建造的。纽格莱奇的墓室通道大约有60英尺长,通向一个有三个凹室的房间,墓室以完整的密封的拱顶支撑。覆盖墓室的石冢大约有20万吨重,由97块巨石组成的地基支撑。作为典型的爱尔兰史前通道式坟墓,右侧凹室的入口是最大的也是装饰最华丽的。在这个凹室里有两个石盆,一个套着另一个。外面的那个石盆是新石器时代匠人的杰作典范,使用一整块坚硬的花岗岩雕成的。而另两个凹…[详细]
韩信墓
  韩信墓位于灵石县城南10公里的高壁岭,海拔1200米,山势险峻,峭壁深涧,北倚绵山,南接霍岳,东与灵空山对峙,西与秦王岭相望,乃秦汉时期古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扼南北交通之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川陕通衢”之美誉。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汉代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汉初诸侯王,楚汉相争时被刘邦拜为大将,统率全军,足智多谋,辅佐刘邦破项羽,项羽战败,自刎乌江,刘邦遂成帝业。刘邦封他为齐王,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北方陈豨反,与匈奴联合进犯中原,刘邦率师亲征。吕后策划在未央宫变将韩信谋杀,遣人带韩信首级送往山西代县晋见高祖,行至灵石城南高壁岭逢高祖凯旋,…[详细]
曹冢汉墓
  曹冢汉墓位于临邑县德平镇。年代为汉。 2013年,曹冢汉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曹冢汉墓东100多米是曹家冢村,村子因墓而名。村名碑上说,古墓相传为汉代丞相曹参的坟冢。村庄自汉至元所居都是曹姓人家,元末明初的战乱瘟疫使此处仅剩一女,永乐年间,赵有才从寿光迁来与其结为夫妇,重建家园。现在村中的赵曹两姓是同宗。 旧《德平县志》记载:“曹家冢亦称帝王冢,在县西北八里,高二丈,周二百步。帝王未详何代。 ”现在墓台周长约有百米,高七八米,冢上满是高高低低的杂树,春夏之际开满五彩缤纷的花朵,秋天里红玛瑙般的酸枣缀满枝头,堪称古邑一景。 曹冢古墓考定为汉代,还未能认证是否为曹参…[详细]
窦娥墓
  西汉年间东海孝妇冢,位于城东外环路旁,坟冢高五、六米,周长80米,占地近半亩,至今保存完好。在孝妇冢的墓前有石碑两座,一个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所立,另一个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所建。墓碑上有“万古流芳”四个大字,墓碑上依稀刻有“大清光绪”的年号,碑文还依稀可辨:“汉东海孝妇之故里也……千有余岁矣”。“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元曲名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千百年广为流传。人们对这个窦娥冤屈而死的故事耳熟能详,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一动人的故事的原型就是郯城的“东海孝妇”,孝妇的原名并不叫窦娥,关汉卿也并非书面讲述孝妇故事的第一人。郯…[详细]
袁绍墓
  前高龙华古墓,以前高龙华村命名,传说为袁绍墓(当地人按其堆土形状,称之为“大疙瘩”)。该墓为典型的汉墓,封土高大,封土为椭圆形,高8米,东西径52米,南北径36米,占地1510平方米。该墓位于沧州市西南,沧县高川乡前高龙华村东北700米处。北200米处有滹沱河故道东西穿过。地处平原。南60米为东西土路,右靠南北向阡陌。黄沙土壤。前面和右侧种植枣树。后及左面种植梨树,农作物有玉米、豆、麦、谷、红薯等。前高龙华古墓,原属献县管辖,五十年代初属建国县管辖,1954年建国县撤消,划归沧县管辖。此处原有古墓大小两座,现存者为大墓。小墓在1956年塌陷后,生产队及个人取土挖掉了,据传出土有绿釉小陶楼和一些…[详细]
虞允文墓
  虞允文墓,别名丞相坟,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西,距县城16公里,距眉山市32公里。紧邻黑龙滩风景区,是黑龙滩旅游区支线景点。虞允文墓先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后乐山、眉山分家后,成为眉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仁寿县志》载:“宋虞忠肃公墓,治西三十里玉屏山,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竖石人石马作侍,石羊、石猪作供,立华表两座,四周砌石围墙护之,旧有祠今废,墓高五尺,穿心两丈,墓前抵石墙界五十二弓,后至山顶五十二弓,左抵山脊六十七弓,右三十二弓四尽。”从记载中可以得知:虞允文墓建墓初期,有墓穴二个,一前一后,有石人、石马作待,石羊、石猪作供,筑有坟台、拜台,立石柱灯杆二座,四周石围…[详细]
戴安澜烈士墓
  戴安澜,原名戴衍动,又名戴炳阳,192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当他看到祖国处在危难之中,为了表达自己镇狂飚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的凌云壮志,他自行改名叫“安澜”。1925年,戴安澜入黄埔军校学习,35岁时出任第200师师长,这是当时中国军队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机械化师。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入缅与日寇作战。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写下遗书,决心死守孤城,并宣布,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战斗中,戴将军亲自提起机枪作战,率领第200师以仅9000人的队伍,抗击两万多日军达12天之久,使日军遭受了南侵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挫败。5月18日,戴安…[详细]
岳飞先茔
  岳飞先茔位于县城东古贤乡南周流村西南角,建于明景泰年间。现占地12690平方米,有墓冢3座,古柏9株,碑刻9通。为岳飞之曾祖成、曾祖母杨氏,祖立、祖母许氏,父和的安葬处。原有拜殿、仪门、供台、庑殿20余间,“文革”中均被毁。197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筑围墙保护。1999年,修建岳母祠和孝娥祠。2000年恢复山门、大殿、拜台等建筑,大殿内塑有岳飞像。2013年3月26日,在全国多地隆重纪念岳飞诞辰910周年之际,位于岳飞故里汤阴县的岳飞先茔景区正式对外开放。近年来,汤阴县高度重视岳飞文化建设,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挥部,下设“三岳”综合开发项目组,专门负责岳飞庙、岳飞先…[详细]
陈式纯烈士墓
  陈式纯(1903—1935),苍南县金乡镇五一村人。少年就读于金乡小学和宜山高等小学,毕业后即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投身“外争国权,内惩-”的斗争中。1922年他带头创办了暑期补习学校,建立了金乡运动场和新曦书报社。同年于省立第十中学毕业,即考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不久因革命工作需要转至天津南开大学就读一年,便结束了读书生涯。1926年在河南洛阳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在河南、湖北、江苏、上海等省市进行地下革命活动。由于他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不辞劳苦,深受组织和战友的赞许,遂被擢任为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他一生先后四次被捕入狱:前三次在汉口、…[详细]
七星堆古墓群
  七星堆古墓群坐落在江西高安市城筠阳镇东北隅,东起东方红乡邹家村周围,西至桥北新路东岸,占地面积达2平方公里。三次共发掘墓40余座,坟墓发现和征集的随葬品累计达3000余件,文化含量极大。它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高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安市城筠阳镇东北隅,处地砂石累累,土丘连绵。新石器时代,七星堆,俗称鹅卵山,是一群大型古墓葬群地。东起东方红乡邹家村周围,西至桥北新路东岸,占地面积达2平方公里。考古情况自80年代初至90年代由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高安县博物馆组成的考古发掘队,前后对该墓葬群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发掘战国、西汉、东汉、六朝、唐、宋、元、明墓40余座,发现和征集的随葬品累计达3000余…[详细]
东征阵亡烈士墓园
  民国广州东征阵亡烈士墓园位于广州东郊黄埔长洲岛万松岭。是纪念黄埔军校师生在1925年两次东征中光荣牺牲的516位烈士的墓园。墓园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由纪念坊、墓道、凉亭、墓冢和纪功坊组成一中轴线。墓园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后枕万松岭,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矗立珠江边,高约10米、宽约47米,用长方形花岗石砌成,3个大石拱门,中门较大。坊上两面石额篆刻贴金“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为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题书。顶上为棕色琉璃瓦,庄严肃穆。墓道用花岗石板铺成。墓冢成正方形,高1.85米,长、宽约31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四周边绕以铁栏杆,正中建一方形花岗石碑亭,高约3.4米,…[详细]
陈星聚墓
  陈星聚纪念馆是在陈星聚墓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位于漯河市临颍县台陈镇,史料记载,陈星聚墓园建成于1889年,由于当时清政府念他“劳瘁不辞”,与台北建设相始终,特追封他为三品通议大夫,赐予他“御赐祭葬如例”的安葬待遇。墓园修建时间长达4年,占地约1650平方米,南北长55米、东西宽30米。1889年墓园落成时,墓前有华表、碑碣,墓道两侧为石刻造像,石人、石狮、石马、石羊、石猴等姿态各异。园内古柏森森,庄严肃穆。1958年和1965年,陈星聚墓两次遭到破坏,目前仅存一块完整的墓碑和一块断裂的神道碑。2007年9月17日,新华社一篇题为《台北首任知府陈星聚的墓园亟待修缮保护》的文章引起了省委书记徐光…[详细]
石氏家族墓
  石氏家族墓位于藳城市徐村西南角果园内。此墓是明代吏部尚书石珤及家族墓,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分为东西两墓区,东区为石永、石智、石麟、太原按察使石玉、户部尚书石玠等家族墓,西区为吏部尚书石珤之墓。石氏家族墓地面现存石碑6通,其中有2通碑文清晰可见,一通是明故曾文林郎广东道监察御史石公墓表,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一月初一立石;另一通是正德皇帝为石玉撰写的褒文。还有翁仲8尊(文武各4尊),石马4尊,石羊5尊,石虎5尊等。据县志记载,石珤(公元1464一1528年),字邦彦,别号熊峰.明嘉靖年间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俗称石阁老),与父、兄同朝人仕,时有父子三进士、兄弟两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