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民居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民居篇

程氏古民居-圣旨碑、义官桥
  程氏古民居-圣旨碑、义官桥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临江镇岙底村。圣旨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临江镇岙底村中部。圣旨碑外亭子,原为砖木结构,坐东南朝西北,现为水泥质,1996年重建,六角攒尖顶。岙底村圣旨碑现基本保留原貌。青石材质。碑体立面上圆下方。正面上部居中有“圣旨”二字,下为“旌表程奕/尚义之石”及立碑人,字体均刻楷书繁体字。背面为“旌表程奕尚义碑阴记”阴刻,楷书,22列,记载程奕义举及圣旨碑来源。碑座为须弥座,青石材质。程奕:明永乐庚子(1420)生,明弘治庚戌(1490)五月二十二卒。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尚义赒贫的事迹,在西溪一带民间传为美谈。他死后有很多名人为之撰文立传,流传后世…[详细]
凤翔周氏民居(周家大院)
  凤翔周氏民居时代:明——清地点:凤翔县城通文巷保护范围:东邻县卫生局和县中医院,西邻县邮电局,北至中医医院,南至通文巷,即周宅围墙以内。周家大院位于县城城关镇通文巷,是明末清初一周姓商户人家的宅院。现保存面积约24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39平方米,共15座房屋,是明清时期北方四合院式民居。该民居于2008年9月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7月经县政府批准,由县国资局将其划归县博物馆管理,并成立周氏民居文管所。周家大院原由东、中、西三大院落组成,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因多年来被拆除、占用,现仅存中院和西院。该建筑工艺精湛,砖雕精美,造型意趣,风格独特,特别是各类花卉鸟兽、人物…[详细]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清,福建省南安市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南安官桥漳里村,距泉州市区20公里,2001年06月25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公顷(40多亩)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两米宽的防火通道。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详细]
廖家上湾古民居
  廖家上湾古民居位于常宁市宜阳街道-嵩宜居委会,占地面积约1200.0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一纵两横中轴线排列格局。门前10米的晒坪前设有半月形水塘,鱼塘水光粼粼,景色优美。是至今常宁市区发现的唯一处清代晚期的民居群。保留有清代晚期正房、横屋、耳室等32间和50年代的土夯式民居2栋,天井6座。土、砖木结构,其做工考究、精美,为清代晚期民居建筑的代表。经历百年风雨,廖家民居群仍保持其古朴典雅之风貌,历经了风雨侵蚀、抗日战争的炮火和历史长河的变迁,除了三进主厅倒塌变为空地外,其他建筑保留原貌。据廖氏后人廖生爱回忆: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第37军60师驻守常宁,廖家湾场被征用军人医院。据…[详细]
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
  同乐村是澜沧江流域典型的傈僳族村寨,整个村寨有百余户人家,几乎全部都是傈僳族人,是维西县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已经成为云南省重点保护古村落。据村中老人叙述,寨子已有三百年历史。村尾有叶枝王氏土司的避暑山庄。同乐傈僳族乡土建筑群是云南傈僳族乡土建筑群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体现了傈僳族依山、临水、就林的建村理念,完整地保留了傈僳族居住、生产-、社会活动设施的传统风貌。村中民居依山而建,远观只见房屋层层叠加非常漂亮。又因村子处在高山陡坡上,种不出什么庄稼,出产最多的就是玉米,每年到了秋冬季节,家家户户房前都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谁家挂的越多,也证明他们一家的收成好,这也算是同乐村的民俗景观。…[详细]
车丈沟张氏民居
  车丈沟张氏民居 位于西安市灞桥区车丈沟村二组村民张志安家。民居坐东向西,为前后两进院落布局,有门房一座,一进院南北厢房各一座,一进院正房一座,二进院南北厢房各一座;二进院正房一座。一进院与二进院之间有砖砌门楼,已封堵。门房、一进院正房、二进院正房均为抬梁式、硬山顶,面阔三间,宽10.2米,山墙为土坯墙质,外包条砖;正脊有波涛纹板瓦,两端各有一吻兽;屋面铺灰陶小板瓦;屋檐饰三角形莲花纹滴水,檐下均有麻叶头装饰。 正门外有女儿墙,长1.6米,女儿墙屋顶为双层檩,其下有砖雕枋木斗拱与麻叶头,麻叶头下还雕出垂花柱与花卉图案。 门房进深三架,宽7.8米,正门开于门房西端,门前有砖砌台阶,东侧开有四扇…[详细]
周氏古民居
  周氏古民居 始建于南宋时期的绍兴年间,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后虽经多次修缮、重建,但仍是铜陵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民居。 周氏古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屋后为一座海拔不超过百十米的青石山,山上树木花草枝繁叶茂,终年郁郁葱葱,门前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流过,河水清彻透明,终年流淌不息。周氏古民居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四厢两正”式的民用建筑,采用黑砖、小瓦、大青石及百年生以上的杉木等为主要建筑材料,飞檐翘壁,勾心斗角,白墙黑顶,双侧面封火墙到顶,前后大木门双开,系标准的徽派建筑风格。沿着两米多宽的十三级大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便到古民居的大门前平台,门前平台和大门的门套也是全部采用大…[详细]
余川村古民居群
  余川村古民居群余川村位于绩溪县上庄镇,其村历史底蕴深厚,古民居众多,其中29号、14号、4号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汪开朗宅户主在幼时被汪裕泰茶庄创始人汪立政带到上海从事茶叶生意。该宅坐落在上庄镇余川村(三家村)29号,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5平方米,该宅上下对堂,二楼通转,东西厢房,三合土地坪,室内的斜撑、雀替均有精美的雕刻,主人为了更好的保护木构件,斜撑取下保管。该宅的左侧为厨房,已重新改建。前有庭院,院内地坪用青石板横铺而成,大门里面的门楼上用砖砌成一个菱形,中间嵌入一个“福”字,有一定文物价值。汪五庭宅坐落在上庄镇余川村(三家村)14号,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5平方米…[详细]
亦禾庐与儒林第民居
  “亦禾庐与儒林第民居”坐落在南昌县黄马乡白城村杨家山自然村,因“亦禾庐民居”与“儒林第民居”相隔较近共同列为文保单位。“亦禾庐民居”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50平方。青灰砖外墙,硬山顶,大门上方有“亦禾庐”匾额。前后共两进,两进均为两层,穿斗式木结构。进门第一进有一假照壁,从两边过天井后的左右楼梯均可上楼到前楼的绣楼。中堂为五柱四间,柱下为上鼓形下八边形石础。后厢为四柱三间,柱间有上下两层雕花木枋,上层枋间中立一短柱以支撑楼板垫梁,枋间是白地墨画。该建筑雕刻精美,墨画秀气,是研究民国中期民居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儒林第民”居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35平方。青灰砖外墙,硬山顶,大门上方有“儒林第”匾额…[详细]
桃树湾清代民居
  桃树湾清代民居公布时代:清代保护级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编号:430181—0137公布地址:浏阳市金刚镇清江村桃湾组类别:古建筑公布机关: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0.08简要说明桃树湾民居坐北朝南,主体建筑部分系砖木结构,其它附属建筑为土木结构,屋面盖小青瓦。该建筑系当地刘氏族人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建成,占地面积2100多平方米,大小房屋400间,为四进院,多厢房的南方民居院落,气势恢宏,工艺精美。为典型的清代江南庄园式民居建筑。民居现保存有门楼、前厅、过亭、中厅、后厅、钱仓及部分厢房。保存现状民居自清代建立以来,历经修缮,一直保存较为完好,但部分的木构件有不同程度的腐蚀、…[详细]
程氏古民居--程奕墓
  程奕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临江镇岙底村龟山西麓,坐南朝北。墓葬为块石砌圈椅式,上下三坛,墓前正中设一卵石砌甬道。墓室略上拱,内外两层块石砌墓圈。三坛祭坛平面均呈八字。第一坛立面左右有程奕后代墓碑两方,为清代。第二坛正中立任道逊书写的墓志铭,青石材质,残损,须弥座底座。第二坛与第三坛间中部设两级踏步,第三坛与甬道间设三级踏步。墓圈立面均为块石对缝斜铺,祭坛用方块石错缝平铺。程奕墓神道门位于临江镇岙底村圣旨亭路46号民居南侧,原为程奕墓前神道门,文革-后迁至现址。程奕墓神道门为二柱冲天式,单开间,南北走向,花岗岩质地。横梁与柱采用榫卯结构做法。横梁长约2.5米,宽约0.32米,南侧立面从左至右阴…[详细]
西丹古民居
  西丹古民居俗称五落官厅,位于深土镇西丹村,为清代殿前侍卫西丹入氏林演登所建,距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被列为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西丹古民居的主体格局为九落五进布局,规模宏大,结构紧凑,体现出家族人丁兴旺、团结一心的特点。 据说清乾隆年间,一个叫林邦的漳州大商人曾在漳州一带连开13间丝线行。有一天,林邦外出路过西丹村时刚好碰上天气变坏,在土地公祠躲避风雨。休息时土地爷托梦于他,要求他拿回自己的西丹村土地。梦醒之后,林邦立即找来风水先生,评测此地的风水情况并携带妻儿老小到西丹村开社定居。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林邦后辈林寅登考中武科进士,官侍卫。林寅登归休后建成了现在的西丹古民居。 这座五…[详细]
劳庄吊脚楼民居
  劳庄位于永顺县宝坪乡兰花洞村,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村落。民风纯朴的劳庄人将家园依着连绵的山势层叠而建,将山的意象融入于建筑之中。环形拱卫的山体,绿油油的稻田,散发着浓厚古风的劳庄民居分布在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布置于山体的各个阶梯可以达到的范围之上,建筑形象古朴清新,透着一种统一而多样的美。 吊脚楼与山体结合为人们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这条线如此整齐使我们怀疑是否当初统一规划而成,蓝天、绿地被一群群散发人性光辉的民居镶嵌在一起。建筑群布局紧凑而均衡,拥有乡土的性格和精神,体现着因地制宜的布置方法和伦理精神。 向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建筑倚山而建,减少建造时挖土方量,同时也减少了对山体的破坏…[详细]
舒家巷古民居群
  舒家巷古民居群舒家巷位于华阳镇绩溪县博物馆东侧,大体保存清代的原有街巷布局,其中12号、27号、28号三栋古民居保存较好,文物价值较高。胡芝琴宅坐落在华阳镇舒家巷27号,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20平方米,该建筑为上下对堂,二搂通转,中设天井,东西厢房。该宅用料硕大,做工别致,梁柱全部做成方形,室内的木构件略施雕刻,中进的上首有一块朱漆描金书有“耆英冠社”的匾额,是清朝乾隆二十三年,此宅主人九十大寿时,当时的县令赠送的。东侧为厨房和附属房。此宅做法较少,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舒少敏宅坐落在华阳镇舒家巷28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5平方米,建于明末清初。该宅为上下对堂,二楼通转,东西厢房,中…[详细]
巴南彭氏民居
  巴南彭氏民居位于巴南区南泉镇白鹤林村,时代为清。“彭氏民居”位于重庆巴南区南温泉,它同时俗称“彭氏庄院”或“彭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迄今186年历史。四面由5至7米高的围墙环抱,构成履合四廊式四合庭院。院内有一百多年的桂花树(金桂、银桂)3株,国家二级保护黄桷古树2株。庭院楼厅廊廓,雕梁画栋,保存十分完好。彭氏祖籍江西,明正统十三年科状元,继有史部尚书,四川布政史司。彭氏宗系随之迁徙四川,经过一、二世纪的繁衍,族内子孙发展壮大,道光二年始建“彭家大院”。清末民初,彭氏家族内部斗争激烈,加上-大量进入彭宅食用耗志损体,从而致使彭氏家族逐渐走向没落和衰亡。1938年,民国政…[详细]
河埠周家民居群
  河埠周家民居群(含爱莲第、川岳呈祥、平园世泽、理学名家、双溪汇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河埠乡田南叶家。周家村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进得村来,一排四幢连在一起的古建筑就映入眼帘。这四幢古建筑都坐北朝南,颇具建筑规模。这些建筑均为砖木石材料建造,穿斗式结构。面宽58米,进深48.5米,高6米。依次看过去,这四幢精美的古建筑自东向西分别为爱莲第民居、川岳呈祥民居、平园世泽民居和理学名家民居,名字在门楣的石刻上一目了然。爱莲第、川岳呈祥两幢大门为四柱三间五楼垂莲石雕牌楼门,嵌于大门上方的砖墙上,牌坊上雕刻有八仙过海、行孝图、庭院街式、门窗隔扇、花卉动物等精美图案。牌楼石刻秀灵可爱,栩栩如生。平…[详细]
贾家村民居
  贾家古村,位于高安市南面25千米的新街镇景贤村委会境内,始建于宋开宝元年(968年),总面积达8.5平方千米。贾家古村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典型江右古村赣派建筑群。古村分“关内”、“关外”。房屋建筑主要有宗祠、雨亭、大堂、官厅、客厅、民居六大类,被誉为“现实中的荣国府”,有民宅500余栋,其中元、明、清古民宅300余栋,保存完好且有堂号的119栋。贾家古村居住区分“关内”、“关外”两部分,9处关门现存3处。房屋建筑主要有宗祠、雨亭、大堂、官厅、客厅、民居六大类。现存古民居300余幢,其中140余幢为元末明初建筑;书院、庵堂、寺庙、道观18处。村南立有象征畲山贾家文化的七级玉塔,村北的稳泉、…[详细]
浦市四合院民居
  泸溪县浦市镇曾是个繁荣的码头,码头边船来船往造就了一时的辉煌,曾有“小南京”之称。如今繁荣的码头景象已不复存在,昔日富庶的家族业已沉寂,然而走进表面看来平平常常的街边门面,穿过狭窄而灰暗的房门,幽深的大宅却仍隐约记录着昔日的繁华。镇上有名的吉家大院、周家大院等,都是这样藏于普通街巷后的古老大宅。 浦市街道的尺度很亲切,街道两边一字排开的是古老而幽暗的一层砖木民宅,往往当街的都是可以做些小生意的门面。走过这第一层灰暗而低矮的门面,空间豁然开朗,一栋高耸的大宅门出现在眼前,围墙与大宅门立面围合成一块稍显狭窄的天井空间,加强了大宅院门的威严气势。大门由两扇整块的上等木料制成,它深沉的色泽与纹理暗示…[详细]
棠樾古民居
  棠樾古民居位于歙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郑村镇棠樾村,古民居为明清时期所建,主要建筑介绍如下:欣所遇斋及存养山房:清嘉庆年间建,为清两淮盐运总商鲍志道之弟鲍启运故宅“遵训堂”的偏厅,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欣所遇斋,北为存养山房,中间用一屏大型花墙相隔,总占地面积418.8平方米。皆为二层楼房。书斋三开间,楼下为厅,匾额为清书法家胡长庚篆书。山房亦为三开间,前有较宽敞庭院,东边有过厢,可与书斋相通,匾额为清书法家王文治所题。保艾堂:清嘉庆初年建,该建筑群原有一百零八间房,三十六天井,是徽州地区有名的巨宅。现存保艾堂白果厅为原三座大厅之一。该厅北向,三开间,厅前、左、右有回廊,中为天井,占地面积17…[详细]
董农民居
  董农民居,古朴、优美,一幢幢房屋尤如一件件瓦木结构的艺术品,韵味十足、令人遐想。董农民居具有象征意义。一座四合院,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段缘分。四合院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的产物。现代住宅则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四合院与现代住宅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合理性,也其存在与消遁的历史背景和合理性。二者的产生、存在、消遁与未来走向,都是符合历史规律和历史逻辑的。透过幢幢民居,彰显出董农浓厚的文化底蕴。俊美的布依山寨当我们来到董农村寨前,展现在眼前的村庄,似一幅幅巨大的、具有活力的跳动着的山水画,连绵起伏的墨绿色群山将董农村寨搂于怀中,红褐的木壁、乌黑的瓦屋重重叠叠,村寨前依山势而下的是一道道梯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