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旧居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旧居篇

闻一多旧居(含殉难处)
  1986年7月在殉难处建立纪念碑,质地墨石,高1.1米,宽0.6米,碑正面楷书“闻一多先生殉难处”八字,由原民盟云南省主任委员杨明题写,碑阴隶书闻一多先生殉难经过。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在附近学院坡上遭国民党特务杀害。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至公堂悼念李公朴大会上作了“最后的讲演”。下午闻一多和儿子闻立鹤相伴回家,就在离西仓坡6号家十来步之处,遭云南警备总司令部特务暗杀,年仅48岁。这便是震动全国的“李、闻惨案”。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浠水。1922年7月赴美留学,回国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1932年起,任清华大学中文…[详细]
关麟征旧居
  关麟征旧居时代:三十年代地址:天津市和平区长沙路97号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字雨东,陕西户县人。国民党陆军中将。青年时代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为一期学员。毕业后,历经东征、北伐。抗战期间,率所部五十二军在长城古北口和台儿庄一带与日军激战。由于所部骁勇善战,屡创日军,被人称为“关铁拳”。李宗仁担任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时,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1948年11月携家属从成都去台途中,借故留居香港,从此在香港过起每日读书、写字的隐居生活。晚年他非常关心祖国,思念故乡,热盼早日结束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他去世后,徐向前元帅向香港发去唁电,悼念…[详细]
田家英旧居
  田家英旧居位于娄烦县马家庄乡张家庄村南头沟,占地面积112平方米。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强调要发动群众,实行“耕者有其田”。1947年2月至5月,中央派康生、陈伯达到晋西北考察并帮助土地改革,陈伯达率田家英、浦安修等土改工作团成员到潘家庄(含大圣堂、张家庄、潘家庄村)进行试点。田家英住在张家庄村开展工作。在土改工作中,田家英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为照顾他的身体,房东大娘总要炒些豆子放在他的枕头边。后来他染上伤寒,房东一家轮流守候在炕前细心照料,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小米熬成米汤喂田家英。在房东一家的照料下,田家英恢复了健康。为此,田家英认房东李小脸为干…[详细]
袁家沟毛泽东旧居
  袁家沟毛泽东旧居位于榆林市清涧县商杰村镇袁家沟村。1936年2月5日,毛泽东率领红军抗日先锋东征军来到袁家村,东征红军总部机关随后也到达这里。毛泽东住在白育才家的窑洞里,亲自部署并指挥了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天险。在袁家沟,毛泽东挥笔写就了雄视千古、气壮山河的不朽词篇《沁园春·雪》,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评判了中国历史上的所谓英雄豪杰,庄严宣布了无产阶级和工农大众是历史的主人,豪迈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雄心壮志。在袁家沟,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出-、有知识出知识,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日本帝…[详细]
清流朱德旧居豫章公庙
  朱德旧居豫章公庙位于清流县里田乡里田村。1930年1月,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之后不久,为打破国民党军对闽西苏区的第二次“三省会剿”,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4军从闽西古田出发,分路途经连城、清流、归化、宁化等县。其中,朱德于1月9日率红4军第1、第3、第4纵队由连城北团进入清流的李家寮,翻越鳌峰山后,经嶂下、留坑、江坊、长校等地抵达里田,当夜宿营于里田村。朱德就住在豫章公庙内。这天晚上,朱德还在庙里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研究制定奇袭妄图凭险阻止红军前进的锅蒙山守敌方案。翌日凌晨,趁天色未明之际,朱德指挥红军将士按既定方案向锅蒙山守敌马鸿兴部发起猛攻,经数小时激战,红军取得战斗胜利,共歼敌600余人,并缴获…[详细]
前曲峪李鼎铭旧居
  前曲峪李鼎铭旧居(第五批省保)时代:1947年地址:吕梁市临县曲峪镇前曲峪村李鼎铭(1881-1947年),原名丰功,生于陕西省米脂县桃镇桃花峁。李鼎铭作为党外民主人士,在军事、教育、哲学、医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精兵简政”军事思想的提出者,是“三三制”民主政权参政议政的先驱者,是中西医结合的首议者,是北方民族史研究的首创者,是教育救国的倡导者。1947年,李鼎铭曾在前曲峪村工作和居住。前曲峪李鼎铭旧居,清代建筑,坐北面南,东西长25米,南北宽21.50米。194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东渡黄河驻扎临县的军事战略,是解放战争西北战场上一项远大的军事决策。李鼎铭作为陕甘宁边区副主席,在东渡黄河后…[详细]
新屋里毛泽东旧居
  新屋里毛泽东旧居位于信丰县嘉定镇长生村新屋里组,时代为1932年。毛泽东同志第四次来信丰,为当地革命送来了马列主义,把革命推向了新阶段。1932年7月中旬,毛泽东同志于“水口战役”后,率领红军一军团,撤离水口,返回中央苏区时经乌迳到了信丰,红军即在信丰各地进行休整。毛泽东同志就住在离县城三四里路远的新屋里村。在新屋里,毛泽东同志的床和办公室一起设在叶屋的大厅里,陈设非常简单,用一张条凳,搁上一块门板当床,旁边放一张八仙桌为办公的地方。办公桌上放着红蓝铅笔、墨砚、一刀纸和一本《马列主义概论》,桌子上放着一担铁皮的文件箱。厅堂的墙上挂着地图。一边战斗一边生产,毛泽东同志经常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产和…[详细]
耿传公祠
  --故居位于耿传公祠,系耿氏醴陵一脉的宗祠,始建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由正堂、左右偏堂和左右厢房组成,长71.4米,宽33米,共有三进八十一间。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56平方米。采用湘东地区典型的庭园式布局,融入南方明清时期建筑的文化理念,设计巧妙,建筑精美,规模宏大,是醴陵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醴陵市新规划的红色旅游和农耕文化展示区的一部分。2012年12月,醴陵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耿传公祠保护修缮工作。经过近一年的施工,完成建筑主体和配套工程建设,于2013年12月向公众免费开放。--家由于家境贫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在耿氏宗亲照顾下借居祠堂,…[详细]
杨振宁旧居
  杨振宁旧居位于三河古镇南街的一古巷内,是一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民间宅院。。1937年抗战爆发,少年杨振宁追随庐南中学迁至古镇三河肥南中学(今三河中学)读书,与母亲一同寄住在此。目前,这里是杨振宁教授在国内的唯一旧居地。2007年10月1日,共和国五八之庆,杨振宁八五寿辰。三河杨振宁旧居重新布展并装饰一新,仅此纪念。整个旧居前后五进,前面两进是杨振宁教授的图片资料展览,第三进是杨振宁教授当年居住过的地方,按原样恢复,后两进主要展示杨振宁教授的学术成就。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清华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详细]
刘永福、冯子材旧居建筑群
  刘永福(1837~1917)、冯子材(1818~1903),清末抗法名将,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刘永福旧居位于钦州市板桂街10号,原名三宣堂。因刘永福援越抗法,曾受越王封为三宣副提督而得名。旧居建于1891年,占地面积2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砖木结构,院落式布局,共有大小楼房119间,有门楼、照壁、主座、廊房、谷仓、书房及暗道等建筑;还有戏台、花园、菜园、鱼塘、晒场等设施。冯子材旧居位于钦州市沙埠镇白水塘区内,与刘永福旧居直线距离1千多米。原名宫保府,因清廷授予太子少保加封尚书衔而得名。旧居建于1875年,总占地面积15.22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详细]
周培源旧居
  周培源旧居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办事处原山邑村112号(即原龙门村),该建筑原系30年代,民国云南省政府在村里建的一幢公寓,曾作过公路医院。公寓建筑别致,主屋砖、石、木结构,是一幢两层三开间楼房,楼房通面宽12.4米,进深8.7米。屋正层邻檐四棵青石砌成的石柱,沿层面修成大雨台,下面是走廊。1938年4月—1942年12月,当时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的周培源与家人在此居住。周培源,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在理论物理和流体力学上有着卓越的研究成就,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为全国的科教事业作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培养出了世界一流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我…[详细]
王靖国旧居
  王靖国旧居,位于五台县台城镇新河村中。王靖国(1893-1951),字治安,号梦辰,五台新河村人。辛亥革命山西新军起义,王参加忻代宁公团。后为阎锡山选送保定军官第五期学习,与傅作义等人称“十三太保”。先后任晋绥军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解放太原时,王任太原守备总司令。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王被俘。1952年,病死狱中。 旧居坐北向南,四合院落布局,占地面积456平方米。为清代建筑。大门前有照壁1座,大门一间,前后出廊,板门,悬山顶,八字看墙,砖券门洞。进入大门后对面有影壁1座。院内早年分为上下两院,之间有垂花门,现已毁,左右砖砌花栏墙。上院现有北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硬山顶,当心间…[详细]
六店子刘伯承旧居
  六店子刘伯承旧居位于九龙坡区石桥铺烟灯山公园。原六店子刘伯承旧居位于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1995年因发生火灾,其建筑大部分被毁,后按1:1比例异地复建于现址,2012年6月建成开馆。旧居纪念馆分3个展区、8个展厅、1间卧室、1间马房,陈列文物40余套(复制品),真实反映了刘伯承在旧居战斗、工作、生活的历史场景。1924年,刘伯承来到重庆,在石桥铺购置了一栋晚清时期所建的木结构民居,在此居住了3年多,秘密展开革命工作。当时,此地设有食、宿、茶、烟、药、油腊6个小店,故名六店子。1926年5月,经杨闇公、吴玉章介绍,刘伯承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杨闇公、朱德、刘伯承等人在…[详细]
马占山旧居
  马占山故居湖南路11号,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砖木结构楼房,主体2层,局部3层,带地下室,属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湖南路11号本是一处极普通的住宅,但自几年前经指认被确定为马占山在津旧居后,它便不再是一栋平凡的小楼了。这里如今还住着几户人家,如果有外人走进楼里,这里的居民会主动问候:“是来看马占山以前住过的地方吧,就在这儿。”尽管马占山只是七十几年前的一个住户,但现在的居民们依然把他当做自己的邻居。马占山故居是原东北军将领,黑河警备司令,黑龙江省政府主席,满洲国黑龙江省省长兼任满洲国军政部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东北挺进军总司令马占山于1934年至1937年在天津的旧居,始建于1930年代,该建…[详细]
李勉之旧居
  李勉之旧居时代:1937年地址: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74号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李勉之的父亲李希明原系启新洋灰公司总经理,并在中国多家大型企业中拥有股份。1930年去世后,李勉之继承父业,先后在华新纺织厂、中天电机厂等企业任要职。1937年李勉之出资请法国工程师盖林设计,在此处购地兴建了四幢大小式样一致的别墅式楼房,竣工后由李勉之、李允之、李进之、李慎之兄妹四人居住。1994年5月,时任和平区政协名誉主席的李慎之,将属于自己的一幢楼无偿捐赠给和平区政协。该楼东抵河北路,南临睦南道,西沿桂林路,北临大理道。四幢总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每幢建筑面积984平方米,外檐为花岗石砌基,卵石混…[详细]
严济慈、蔡希陶旧居
  严济慈、蔡希陶旧居位于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办事处茨坝社区蓝黑路132号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大门内南侧办公区。位于昆明黑龙潭公园旁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内,有一座中西结合式样的简洁平房,静静地隐藏在绿树丛中。该房屋建筑在一坡地上,设三段15级台阶缓缓而上。房屋为砖木结构,坐西向东,三开间,进深两间,南侧突出一间,总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灰色的瓦屋顶,褐色的门窗,白色的墙体,朴素而又大方。在这里,它已经伫立了70多个春秋。如今,在植物研究所高大的楼群中,它显得低矮而陈旧。但是,这里却是中国现代物理学开拓者之一,时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建盖的住宅和办公地点。抗战胜利后,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详细]
上海瞿秋白旧居
  1984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确定山阴路133弄12号东照里为瞿秋白在上海的旧居。瞿秋白故居东照里的马路对面就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居住地——大陆新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常州,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县罗汉岭下被国民党杀害。他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同上海这座城市有着紧密的联系。1923年1月瞿秋白从苏俄回国,6月参加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以候补中央执委的名义到了上海,由李大钊介绍参加了上海大学的教学工作,被委任为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23年下半年,瞿秋白十分忙碌、十分幸福,工作上有…[详细]
铜仁路史量才旧居
  铜仁路史量才旧居位于铜仁路257号,年代为192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铜仁路257号一组优雅的花园住宅,该房屋的建筑面积2494平方米,园地面积2276平方米,它的主人曾是过去上海报界巨头、《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现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用房。住宅四周有一圈高高的院墙,院内的两棵槐树是史量才当年亲手种下的。住宅高三层,二层有粗大的立克壁柱,廊厅很宽敞,墙侧有壁炉,整幢房子的廊厅地面和楼梯及扶手都采用米色花纹的大理石。主楼洋房外体为浅黄色,屋顶铺设了红色瓦片,屋顶上有数个白色烟囱,门窗为红色漆木。红楼为一幢直排两层小楼,墙体也为浅黄色,红瓦屋顶,红色漆木。虽然初建时的小森…[详细]
杨以德旧居
  20世纪初期,杨以德在今南开区二纬路和二马路购地二十余亩,修建了一所四合院和一座具有中国古建筑风格的园林别墅,园林别墅被人称之为“杨家花园”。1921年,杨以德将南开二纬路原四合院建筑拆除,重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带地下室的三层楼房(今南开区二纬路41号),花园原地盖成了戏楼。整所楼房占地1019.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75.6平方米。砖木结构,欧式高坡屋顶,红砖绿顶,有仿古突出的外檐,正门两侧有爱奥尼克式柱,中间高台阶,南立面为两层外柱廊。底层是客厅、餐厅,书房等;二层是卧室及贮藏室;三楼有房屋21间,有宽阔的平台。地下室供佣人居住。宅院另有数间平房及汽车库。解放后,杨以德旧居由北京军区廊坊军…[详细]
高树勋旧居
  高树勋旧居时代:三十年代地址: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41号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高树勋,字建侯(1898-1972),河北盐山人。早年在冯玉祥部任职,后被国民党收编,曾任新八军军长、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等职。他反对内战,主张和平。1931年在国民党对红军进行第二次围剿时,愤然脱离反动军队,来津定居。“七•七事变”后,他积极抗日,毅然除掉了投日通敌的第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石友三,制止了部队叛变。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紧要关头,他率部在邯郸起义,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解放后曾任河北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该楼东抵云南路,南临马场道,西临昆明路,…[详细]